仔鵝的生長特點與飼養管理方法
4周齡以上至70日齡選人種用或轉人肥育前的鵝稱為仔鵝。此階段是鵝骨骼、肌肉和羽毛生長最快的時期,對飼料的消化吸收力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及抵抗力都較強。
由于仔鵝的消化器官已較發達,消化道增大,消化能力不斷增強,采食量逐漸增加,能大量地利用青綠飼料,飼養方式上應以放牧或舍飼飼喂青飼料為主,這不僅節約了精飼料,而且放牧又能得到充分的運動,體質與生活力得到增強。
仔鵝生長快,需要的養分多,故在放牧的基礎上,還要堅持補飼,以免引起換羽不一而影響生長發育。開始放牧時,每次喂7~8成飽才出牧。以后逐漸減少放牧前的補飼。過渡到以放牧為主,補飼為輔。一般40日齡后,仔鵝即可淪河散養,僅在喂食和晚上才趕上岸,但在12月份至翌年的3月底前,即使60日齡前的鵝,都不可下水,否則易患疹病。
放牧的河水深以1.5-2m為宜,每平方米放3~5只為好。河岸上應搭建鵝櫥,以避風雨和鵝群過夜。隨著鵝長大,放牧鵝群不宜過大,一般每群百只左右,便于1人放牧管理,大群不宜超過500~600只。
為保證放牧鵝能多采食清潔的青綠飼料,晴朗緩和天氣,可整天放牧。遇到特殊情況,如陰雨天或青綠飼料時不足要照常補喂青何料。天氣炎熱時,要適時休息和放水,避開中午的烈日照射。放牧前要對鵝群進行檢查,如有疫情要及時注射疫苗,勿在疫區放牧。
放牧途中,要慢,地犯趕鵝群,以免造成互相擁擠踏傷。鵝回舍前,讓鵝在水中洗凈身上的污泥,在舍外休息喂料,然后趕人舍內,以免弄濕舍內地面。
補飼的精料以糠麩、稻谷為主,以及適量粉碎的豆餅和玉米等,也可采用大肉鴨料。由于仔鵝階段既長骨頭又要長肉,要有足夠的磷、鈣來供給骨骼的生長,否則往往出現腳軟、乏力,不能支持體重,故飼料中應加入2.5%的貝殼粉、2%的骨粉、0.3%的食鹽以及必需的微量元素。
在生產中可發覺,當鵝肩部與腿側長出新羽時,增重較快,食欲最旺;而當其背腹的絨毛開始脫落更換新羽時,增重速度雖慢,但如果營養不足會影響換羽,這時應補喂些熱能飼料和蛋白質飼料,一般以糠麩為主,摻些糧食、餅類、煮熟的土豆等。
補飼采用的參考配方(%)如下:玉米粉20、魚粉4、花生赦4、米糠10、統糠印、食鹽0.5、骨粉0.5、生長素及抗生素1。
注意要將精飼料與青飼料以1:4的比例配制成半干半濕狀喂給,補飼量視草情、鵝情而定,一般每日只補飼精料100~200g。經放牧和補飼管理,至70日齡時,仔鵝體重可達2.5kg,大型鵝種中仔鵝的體重更大,一般大型鵝可進行強制育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