蛇類動物國內外養殖現狀與發展趨勢
00
人類利用蛇類資源治病防病已有數千年的歷史,但長期以來,大部分依賴野生蛇類資源。特別是在中南部非洲、南美洲及亞洲南部、東南部國家,社會所需蛇類大多來自野外捕獲,人工養殖比例較低。這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的氣候適宜蛇類生存繁衍,野生資源豐富,同時當地對蛇資源的開發利用率較低,破壞程度也較小,供需矛盾尚未凸顯。而在北美洲、大洋洲、歐洲以及部分亞洲、非洲國家,由于氣候條件限制及飲食習慣影響,人工養殖更為少見。
我國是開發利用蛇資源最早的國家之一,同時也是消費量最大的國家。早在西漢時期,《神農本草經》中便有關于蛇藥用價值的記載,而歐美國家對此的研究起步較晚。蛇類在我國傳統醫藥中占據重要地位,蛇藥種類繁多且應用廣泛,尤其是在廣東等南方省份,蛇類更是成為餐桌上的珍饈,年消耗量巨大。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識增強,我國對蛇資源的需求持續增長,而野生蛇資源卻日漸稀缺,這促使人工養殖逐漸興起。
我國和印度是人工養蛇歷史最悠久的國家,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。早期養殖多出于娛樂目的,直至解放后才逐步轉向商業化運作。上世紀50年代初見雛形,六七十年代一度停滯,進入改革開放后重新復蘇,并在90年代迎來快速發展期。目前,我國大規模養蛇場遍布多個省市,其中廣西、福建、浙江等地表現尤為突出,技術水平和管理規范均處于領先地位。然而,云南省雖具備良好的自然環境,但整體養殖規模和單位數量仍處于全國中下游水平,部分養殖場在孵化、幼蛇飼養及產品深加工方面仍有待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