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蝦病流行特點與原因分析 養殖戶需警惕蝦病高發季
目前,全球養蝦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,然而由于對蝦病研究的忽視,蝦病暴發頻繁。本文將探討當前蝦病流行的主要特點,并對蝦病流行的成因進行簡要分析。
一、當前蝦病流行的主要特點
1. 季節性發病差異顯著:全年來看,冬棚蝦養殖表現較好,而4月至6月期間發病較為嚴重,7月至8月的中造蝦因排塘現象加劇,導致高位池區域多數選擇空塘。
2. 高位池發病率高于土池:土池特別是混養模式的發病率明顯低于高位池。
3. 混養模式發病率較低:土塘中采用混養模式的成功率較高,發病較少,主要由水質問題引起,例如蜘蛛絲水、豆腐花水等。
三、當前蝦病流行原因分析
1. 氣候影響
早造:雨水過多,如四五月份雨水較多導致水溫難以上升,水體藻類生長受阻,成功率較低。
中造:隨著水溫升高,白便、紅體偷死、弧菌超標等問題隨之而來,導致高位池發病嚴重,土池蝦存活率下降。
晚造:前期表現尚可,但蓋棚后應激反應引發發病,導致排塘現象持續高企,主要表現為紅體肝胰臟萎縮空腸空胃或不明原因的大規模死亡,蝦體外觀無異常卻大量死亡。
2. 水質的影響
高溫季節藍藻大量繁殖是較為棘手的問題,這使得高溫季節蝦的腸炎白便發病率大幅上升(詔安及涵江鱸魚養殖集中區亦存在類似問題)。
高鹽度區域的成功率高于低鹽度區域。2014年咸水區域混養土池養殖較為成功,相比之下,淡水養殖區域如龍海土池發病情況嚴重。
同一區域內蝦塘密集度高的片區發病率高于密集度低的區域。例如,高位池集中老區如佛曇、前亭等區域,近年來養殖成功率逐年下滑。
3. 養殖模式的影響
土塘的魚蝦混養模式發病率明顯低于土池精養區域。如漳浦深土鎮、佛曇鎮等區域的咸水土池混養區域,養殖成功率少數區域可達七八成以上,遠優于高位池區域。
4. 養殖觀念的影響
土池客戶對苗種重視不足的觀念在今年受到嚴峻挑戰,土苗、二代苗為主的養殖方式導致生長緩慢、拉白便等癥狀頻發,嚴重影響養殖效果。
今年整體反饋對蝦生長速度較往年有所放緩,早造養殖90天仍為100頭的現象十分普遍。而一代苗的表現相對較好,55天達到38頭的情況較為常見。
建議養殖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管理策略,提高養殖成功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