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殖龍蝦怎樣預防病害?如何有效防治小龍蝦疾病?

龍蝦具備較強的抗病能力,一般情況下,在養殖過程中,如果集約化程度不高,畝產在200公斤以下時,只要水源未被污染或未使用有害物質,龍蝦通常不會生病或死亡。但為了確保安全,仍應堅持以防為主、防治結合的原則。
在防止敵害方面,應及時清理水中的青苔;檢查進排水口的過濾網,避免因破損導致龍蝦外逃或野雜魚進入,同時留意池中是否有水老鼠、水蛇等敵害生物。
在防病方面,蝦種和蝦苗下塘前應進行體表消毒,使用3%的食鹽水浸泡5至15分鐘,防止病原體帶入池內。平時要定期用生石灰對蝦池進行消毒,每10天左右潑灑一次,濃度約為每立方米10克。保持池水清潔,適當添加多種維生素以增強龍蝦免疫力。同時,勤檢查、勤巡塘,關注龍蝦的攝食、活動、生長和蛻殼情況。
病害預防
小龍蝦的生理特性和對環境的要求與魚類不同,因此在疾病防治上也有明顯差異,目前的防治原則仍是以預防為主,防重于治。
藥物預防主要是做好消毒處理,使用生石灰等消毒劑,日常管理中應重點加強小龍蝦活動區域的消毒,適當投喂藥餌。用藥時應遵循以下原則:(1)缺氧時不使用藥物;(2)選擇晴天上午9至10時用藥;(3)連續用藥時間不宜過長,不超過3天;(4)稻田養蝦只在蝦溝內使用。
非藥物預防小龍蝦對漁藥的耐受性較差,因此生態防治方法尤為重要,尤其是在魚蝦混養的池塘中,采用有益的預防措施不僅能減少成本,還能提高產量。(1)改善棲息環境,加強水質管理,清除池底淤泥,勤換水,種植水生植物,使水體處于良性循環狀態,不投喂腐敗變質飼料,解決池水老化問題。(2)水溫高于25℃時,可適量使用生物改良劑,按說明書操作,一般不會對小龍蝦造成危害。也可適當投放河蚌、螺螄或鰱鳙魚苗調節水質。(3)進排水口和池埂上應設網片,防止敵害生物進入,一旦發現烏鱧、鱖魚、蛙、蟾蜍、水蛇、泥鰍、黃鱔、鼠等敵害,應及時清除。
此外,在4月下旬左右,如發現養殖的小龍蝦出現不攝食、反應遲鈍、抗應激能力弱、螯肢及附肢無力、血淋巴不易凝固、肝胰腺顏色淡黃、腹節肌肉蒼白、頭胸甲部位出現白斑等癥狀,極有可能感染了白斑綜合征病毒,需及時隔離并采取必要控制措施。
[page]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