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上注冊,結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讓你輕松玩轉社區。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帳號?立即注冊
x
黑斑蛙(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),蛙科、側褶蛙屬。黑斑蛙肉質鮮美,廣受歡迎,但由于活餌料(蠅蛆、蚯蚓、黃粉蟲等)來源有限,成本也較高,其養殖規模一直受到限制。隨著近幾年的人為馴化,圍網“回”形池和板框投喂飼料的模式逐漸突破了黑斑蛙原來的養殖模式,為規模化養殖黑斑蛙創造了良好的條件。隨著養殖密度的增加,各種疾病隨之而來。
一、發病情況
2016年6-9月,湖南益陽市幾處養殖基地的黑斑蛙陸續爆發疾病死亡,以蝌蚪和幼蛙為主,養殖基地使用過恩諾沙星、氟苯尼考、多西環素等水產常用抗菌藥治療均無明顯治療效果。
二、臨床癥狀
發病早期,病蛙在水面間歇性轉圈游動;隨著病情發展,病蛙頭部歪斜,易在水中打轉,又稱歪脖子病;眼球突出發白(一般是一個眼球發白),呈白內障狀;后腿紅腫,有出血點和血斑;部分病蛙腹部膨脹,腹中充氣,未見大量腹水,內臟組織未見明顯異常。
0?wx_fmt=png.jpg (40.16 KB, 下載次數: 411)
下載附件
2017-3-5 12:18 上傳
■ 圖1 病蛙臨床癥狀
三、實驗室檢驗
1、細菌培養
在無菌條件下采集發病瀕死黑斑蛙的肝臟組織,接種于BHI(Brian Heart Infusio)瓊脂培養基,30℃恒溫培養箱中培養24h,挑選出形態基本一致,占優勢的單菌落再次劃線分離,在BHI斜面上保存備用。
在BHI瓊脂培養基上30℃恒溫培養24h后,菌落形態為圓形,表面光滑,中間隆起,邊緣整齊,直徑約l~2mm,表面呈淡黃色。
2.染色觀察
將分離純化的培養物涂片,進行革蘭氏染色,在10000倍油鏡下觀察細菌形態,細菌單個分散無規則排列、無鞭毛,無芽孢,無莢膜,兩端鈍圓,為革蘭氏陰性短桿菌。
3.藥敏實驗
以杭州微生物試劑公司提供的成套抗菌藥敏感試紙,進行擴散法藥敏試驗。結果表明分離菌株對恩諾沙星、甲氧芐啶、左氧氟沙星等較敏感,對慶大霉素、阿莫西林、鏈霉素等不敏感,具體結果見表1。
表1 分離株的藥敏試驗結果 藥物 | 敏感度 | 藥物 | 敏感度 | 恩諾沙星 | ++ | 慶大霉素 | - | 鏈霉素 | - | 阿莫西林 | - | 紅霉素 | - | 氟苯尼考 | + | 頭孢哌酮 | ++ | 多西環素 | + | 利福平 | + | 甲氧芐啶 | ++ | 左氧氟沙星 | ++ | 新霉素 | - |
(++:高度敏感;+:敏感;-:不敏感)
四、疾病分析
傳統的黑斑蛙養殖投喂蠅蛆等活餌,成本高、規模小,產量低。最近幾年隨著品種的馴化,黑斑蛙逐漸開始采食人工飼料,規模和畝產量得到了極大的增長,然而伴隨而來的則是各種疾病的爆發。
此次黑斑蛙爆發疾病的癥狀與牛蛙養殖中的腦膜炎(“歪脖子”病)極為相似,病原菌形態、藥敏實驗結果等也與牛蛙養殖中的腦膜炎濃毒性黃桿菌相近。在藥敏實驗中恩諾沙星、氟苯尼考、多西環素等抗菌藥均對病原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,但這些藥物卻不能突破血腦屏障抑制腦組織里的病原菌,而在實際養殖中各養殖基地使用過恩諾沙星、氟苯尼考、鹽酸多西環素等也沒有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。在肝臟病原菌分離過程中得到的菌落較少,這也印證了養殖中使用的藥物可以抑制內臟器官中的病原菌,但卻不能抑制腦組織里的病原菌。因此,治療黑斑蛙“腦膜炎“需要使用既對病原菌有效,同時能夠突破血腦屏障的藥物。
五、防治措施
預防:定時定量投喂營養全面、優質的飼料;每10天用盛典(復合碘)消毒,用量為每瓶用10-12畝水面(根據水深情況可適當調整用量),定期投喂肽酶激安、好喂來等增強蛙的體質。
治療:發現病蛙時需要及時消毒,可采用盛典(復合碘)或盛荃安(復方戊二醛)消毒,回形池中及岸上都要潑灑2-3次,每次間隔l-2天。同時拌料內服抗菌藥,在發病初期使用盛弗康(10%氟苯尼考)100g+10%鹽酸多西環素100g+肽酶激安160g拌料可有效控制疾病的發生,一套用1500斤蛙體重,連續投喂5-7天;發病嚴重時,則應使用盛弗康(10%氟苯尼考)100g+均克(復方磺胺)200g+肽酶激安160g,此組方可以突破血腦屏障,一套用1500斤蛙體重(第一天用量加倍),連續投喂5-7天。
|